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人物

旗下栏目:

摄影师颜长江:当我们谈论河流,是要把河流当做大的生命(4)

来源: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1-06 18:15:09

《纸人》系列之 爱情——那把伞永不坠落永不飞升,2003/颜长江作品

2003年6月1日,三峡工程正式蓄水之日。他与朋友摄影师王景春决定在夔门组织一场演奏。2日。他们租了一艘船,船驶向江中,江水在流,请来的当地乐团,拉二胡,奏琵琶,吹竹笛,演奏了《梅花三弄》等曲。“音乐在,山水在。”这时,“狂躁的心终于平静。”

那时候长江边城镇的氛围与长江边的人让人印象深刻。他曾与朋友李媚(注:策展人)等坐在正在燃烧的奉节城墙上,看到前面一个“棒棒”(注:挑夫),古往今来地抒情,“这个‘棒棒’从‘刘备’,‘诸葛亮’,开始“说”,一直说到‘邓小平’,评古论今,就对着一个城墙。”“棒棒”这样的人很多。在这样的时刻,三峡人有自己的表达。”

他相逢一些女孩子,“是青春的亮色。是一个安慰。年轻人相逢,彼此处于一种神圣的状态。”

“那里的人都非常爽快,当时也‘普遍焦虑’,这让他们比平时多了些精神性,显露本相,显露超越日常生活的可能性。”

对于长江这样自然的造物,要提升大众的审美。

岁月更迭,时代变迁。颜长江久久不能忘怀小时候,在江边等船,就像木心说的——

“从前慢”,慢悠悠地嗑着瓜子等待。“河岸的送别,是‘长泪满襟’那种传统的送别。那时的河岸不像现在是硬化的,而是自然的沙滩,那时候,你可以看到苏轼笔下,‘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你看过自然的流水,才知道这流水多么重要,这等待多么优雅。”

在长江边看对面的山,也就是荆门山一带,一个少年也会沉浸在诗意的幻想中,“总觉得山那边有桃花源,山那边的世界强烈吸引着我,就像镀了一道神光。这种感觉很难磨灭。”慨叹大自然,历史,文化,神秘感的消失。“消失了神秘感,也可能失去了一种想象力,失去了美好的意境。我们走到哪里,打开谷歌,就知道走多远可以抵达另一个城市。走到哪里都可以定位。甚至我们可以用无人机看人眼看不到的东西。当大自然或者宇宙的神秘感越来越少,人在世间的快乐也越来越少。我们的生活需要自然地发育。”

“我们关注长江,不仅仅是‘环保’行为,西方‘环保’观念相对局限,不能代表我们真正与地球的关系,中国人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在老庄以来和谐哲学的指导下,在‘人与自然’主题下,中国文化——中国的山水美学,山水诗歌,山水画——得到辉煌体现。如今我们慨叹,这个文明所依托的自然环境的消失。”

“当我们谈论长江——河流,是要把河流当做大的生命,不是当成物质。整个世界是活性的系统。”三峡地质复杂,江边山崖滑坡偶也有之,人们也有预防治理的法子。浸润于传统文化中的他,更关注“美学”上的三峡——长江。

长寿区,长江水(2005.3.29) /颜长江作品

对于长江这样自然的造物,他曾在文中写道,要提升大众的审美,“重视审美层面,能形成我们的终极思考,立正我们的精神世界。”“这虚的文化血脉比那些实的文物建筑更重要。”

“现阶段中国人看事物,往往忽略了我们祖先的思维,往往从纯粹功利,而不是从更精神性的角度,看事物。我们做功利性决定时,不考虑审美。当有精神需要时,往往做了变了型的审美,如到处兴建的大广场,如把长江的堤岸全弄成水泥堤岸——每条河流进入城市时,都建一个橡胶坝。我们谈‘文革’的危害,却没有人谈‘没有审美’的危害。此外还有传统、习俗、信仰的失去,比有型的损失可能更大。我们这个时代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历史,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长江边的一些城市如秭归、云阳搬迁了,“简单说审美上的构图也改变了,要等好些年头,才能慢慢发育成自然而有意味的城市。”


胶卷带得少,可拍摄的现实永远更丰富。

描述长江的作品颜长江非常迷恋。一开始就对照郦道元《水经注》,陆游《入蜀记》,范成大《吴船录》考证峡江的每个礁石,每个滩,“考察没完,就开始淹没了。考证是出于缅怀,更迷恋里面的气质,当时的状态。”

这些著作对于他来说都是伟大的。“陆游《入蜀记》,范成大《吴船录》也许比他们的诗歌更能打动我。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立德爵士《扁舟过三峡》,描述非常详细。他的时代离我小时候‘古典田园’的三峡是非常接近的,感觉真实,亲切,而神奇。一个外国人想把轮船开到重庆,当然是为了英国的商业利益,首先他通过一叶扁舟过三峡做考察,哪里有险滩,礁石,提前做了一次探索。通过这10多万字的书,我们可以对比现在与清末。比如他曾去云阳张飞庙,当时张飞庙刚被洪水冲垮重修完毕,大概是1883年发生了大洪水。当我再去张飞庙时,便有了某种历史的联系。一个外国人如何看中国,给我很多启发。他从上海到武汉到宜昌,对于长江中下游的中国人的审美是批判态度,当他进入三峡,则有了无上赞美。对于秭归,对于奉节也就是夔州,对于重庆……他有很多赞美,说了很多动情的话,他觉得中国的‘城’才是与自然融合得好的,英国法国都不行,他借此批评欧洲。” 

一般而言,拍照的好时机是清晨、傍晚,比如他的作品,“泄滩中学的早晨”,颇为感染人。对于摄影师颜长江,“不会特别在乎时间。在这巨变时刻,要超越具体技术技巧。任何时间都能拍照。”

木洞渡口,出生在江上的孩子,2006/颜长江作品

颜长江常常在文中写道,“没有胶卷了”,“几十卷胶卷也用完了”。“胶卷带得比较少。我认为‘决定性画面’也就那么多,每一帧胶卷应该有着落”,但是现实永远比每次准备得丰富。他天性害羞,是个侵略性不强的摄影师。重庆巴南木洞。长江渡轮。有个产妇在他面前生孩子,孩子生出来被放在麻将桌上。因为害羞,到孩子要剪脐带了,才去问产妇的亲属“可不可以拍”。这人很高兴。“我才去拍了二张,有一张勉强成立。如果有一卷胶卷,可以出好作品。一个孩子在长江上出生,不是一件小事,而且出生在重庆人热爱的麻将桌上。”

有次在巫峡,正在挖棺材,要把棺材里的白骨移走,“我就去拍棺材,我忠厚的哥哥当时陪着我去的,‘人还是要有忌讳’。我问当地的农民向先生,他叼着烟斗说:‘没事,拍吧’。”这个挖棺材的地方,叫火焰石,石头凝固了的火焰一样。“这些石头都沉到了江底,我没有拍下来,非常可惜。”由于胶卷有限,也由于关注点在“人与历史”,“长江风景我没好好拍。”

遗憾有之:一个小女孩放学在秭归城屈原祠后边吹笛子,“她爷爷扛着渔网回家,她在吹笛子。我只是用很差的135傻瓜机拍的,120胶卷当时没有了。”每次到秭归,都是他的行程快结束了,要出三峡了。“现在想来,我对自己太苛刻了,投入还是太小了。”

夔门中流奏乐,行为,2003/颜长江王景春等合作作品

颜长江的三峡摄影作品,多为“方形”画幅。“最庄严,最见人性。”峡江风平浪静后,他用了“大画幅”,“最有天性的,容易安安静静做总体观察,代表上帝的、天的视角。”

在“无名之桥”,他跳过山涧,120相机掉进了水里,他只好用“大画幅”。“第一次带大画幅就用上了。”于是这个阶段“就很平静”。“面对现实,我们必须升华。大画幅是很好的机器,提供了思考的场域。就如一个道场,让你停下来想一想,等等灵魂。”他全部采用胶片拍摄,那时候数码已经流行了。“我始终对于数码没有太多感情。”

许多外国摄影师也拍摄三峡,“拍得还挺好,冷静地旁观。”20世纪上半叶唐纳德?曼尼就以镜头记录过。到了当代——爱德华?伯汀斯基很早就用了“大画幅”拍三峡,纳达夫?坎德也用“大画幅”,“他们的‘大画幅’概念比我们先进,他们体会到、也传达出中国人‘天地人’的感觉。我很感动。我作为中国人的感动,比他本人来得大。”这种摄影他们叫做“景观摄影”(注:在冷静、理性和相对客观的观看方式主导下,以“景观”作为拍摄对象的摄影类型)——“不过是替代上帝来一次探访。”

2008年5月,汶川地震,于是摄影师颜长江的三峡拍摄也结束得干脆。蓦然已10年。如今他呆在(广州)城郊,“努力为一些小景感动,它们曾与更大的景色相连。现在,几乎没有人拍摄三峡。”

徐长云

《我来自江湖》大家访谈录作者

前媒体人。自由撰稿。曾出版采访集《我选择了少有人走的那条路》。采访集《口述石湾陶》(合著)即将面世。长篇小说《蓠》,将出版。

(编辑:Nicola)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