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绿色金融

旗下栏目: 循环经济 清洁能源 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支持环保产业发展:专家观点与研究分析

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作者:马庆华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7-22 15:03:47

2019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论坛近日在京举行,来自相关部委、研究机构、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专家,分别针对环保产业投融资的重点问题进行了专题报告和实务演讲。

近期,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将陆续梳理相关嘉宾的发言重点,并结合发言内容进行专题分析。本文为相关系列文稿的第五篇,对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王遥院长的实务演讲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一、专家观点:“绿色金融支持环保产业发展”

在演讲中,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投融资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遥以“绿色金融支持环保产业发展”为主题介绍了我国绿色金融的体系、顶层设计与未来方向,并针对当前环保产业面临的问题和绿色金融的作用进行了阐述。以下部分内容为经整理的演讲实录:

(一)绿色金融体系顶层设计

根据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金融的定义是“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环保产业所有的投融资活动属于绿色金融的支持范畴,但是当前我国投资环境对绿色因素考虑十分欠缺,投资者绿色意识淡薄,无法解决环境成本外部性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强调绿色理念,给绿色资产贴标,逐步引导投资环境的改善。但是投资者的绿色意识比较薄弱。

我国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涵盖了从顶层设计到各部委具体条例、办法多个层次,比如绿色债券从2015年底各债券主管部门陆续推出一系列绿债条例和规范,涵盖政策、市场规范等多方面,我们认为中国的绿色债券的标准和规范是全球范围内最严格的,而且监管部门仍然在不断修正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执行是自上而下的模式,通过改变金融机构的行为引导客户行为的改变。

绿色信贷:基于宏观审慎的考虑,2018年人民银行将商业银行绿色表现纳入MPA考核。同时,将绿色资产纳入担保,现在非高等级绿色债券也可以成为抵押品进行贷款。目前,央行正考虑是否未来降低绿色资产的风险权重,考虑到当前小微企业和三农资产的风险权重是35%,假设绿色资产风险权重降低,商业银行可以将更多的资金投向绿色低碳领域。

绿色债券:绿色债券规模增长稳定,2016年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绿债市场,2017-2018年是第二,美国体量是最大的,但是剔除绿色房地产债券的话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绿债市场,在发行规模、债券类型、发行个数上均具有明显优势。下一步,参照欧美国家经验,我们希望可以推出绿色国债、绿色主权债。

绿色保险:绿色保险可以起到很大的增信作用。绿色保险目前进展最快的领域就是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除此之外,与农业、气候、畜牧、建筑等各个领域相关的绿色保险创新产品也在推进之中。

绿色基金:绿色基金近年在政策、市场等层面均取得较大进展。2018年7月中国基金业协会推出《绿色投资指引(试行)》,要求基金公司对自身绿色表现进行自评估,并要求公募基金于2019年4月之前提交自评估报告,《指引》同时就评价上市公司ESG表现在方法学层面提供参考。预计基金公司绿色表现的自评估将逐渐扩大范围并向私募基金推广。但是,经过沟通交流,我们得知许多基金公司不知道《指引》的存在,下一步在政策的执行力度上需要更多的努力。从市场层面,各地绿色产业基金陆续建立,这几乎成为地方政府在考虑绿色金融发展的首选。绿色产业基金可由政府引导,但是更重要的是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的参与。

中国引领全球绿色进程:中国主动设置了国际绿色金融议题,多边框架下G20连续三年保留了绿色金融议题。虽然今年G20里绿色金融议题被取消,但是取而代之的是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创建的绿色金融网络(NGFS),较绿色金融概念范围更广,旨在推动全球中央银行出台更多绿色金融相关政策,推动本国绿色金融进程,目前已经有超过30个国家的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成为NGFS的成员,其中中国依然是核心之一。

(二)环保产业发展痛点

有效控制风险是金融机构在进行投资时必须关心的问题。但是目前环保产业的商业模式不够成熟,尤其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的项目重资产、技术壁垒低,环保项目正外部性的价值无法体现,现金流的稳定性、盈利能力一直是备受投资者质疑的问题,且政府付费为主的商业模式决定其受地方财政状况影响明显。下一步,环保产业需要进行可持续性更强的商业模式创新和探索,比如技术壁垒的提高、商业模式的创新、使用者付费和财政支出相结合模式的探索等。

PPP对环保领域的迅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也埋下了许多隐患。不可否认的是,2015-2016年,PPP模式大力推动了环保产业集约化,促进了行业上下游的整合。但是企业加杠杆获取订单虽然充实了公司体量,也增加了市场风险。环保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变为政府资源、资金实力等,一方面,降低了企业对技术进步的追求,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的盲目扩张,不顾风险借贷,加大了资金链断裂的隐患。

去年金融去杠杆PPP规范化使得环保企业融资成本和难度大大提高,一个是刚才说的国资进入,2018年到现在大概已经有十多家的环保上市类公司出现了国资入股,国资不入股民营企业很困难,从去年开始遇到了很大的危机,国资加入之后可以大大提高资金实力,同时也给了征信,进度也比较缓慢。

负面案例包括债务违约的神雾环保和凯迪生态。神雾环保业务扩张速度过快,而下游客户过于集中导致资金链断裂,从而发生债务违约。凯迪生态是短时间内重大资产重组过多,2014年购买了超过100家公司,而并购资产质量不佳,甚至许多处于亏损状态,公司通过股权质押、债务融资获取资金,但新增资产现金流不佳,从而导致资金链断裂,发生债务违约。

(三)绿色金融有效支持环保产业发展

环保产业可以充分利用绿色金融提供的融资工具。环保工程类公司资产重,绿色ABS的发行与主体信用评级关系不大,融资成本受环保企业资产负债率影响较小,绿色ABS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很好的融资途径,另外绿色保险可为这些公司进行增信,有效降低环保企业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切实解决环保企业当前的困境。绿色债券有专门的审批通道,环保企业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的方式获取资金,审批速度快,获取资金时间短,有效降低资金获取难度,及时补充资金,避免资金链断裂。

除此之外,我国投资环境ESG投资理念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上市公司而言,ESG信息披露不但不会导致股价下跌,反而更增强了投资者的信任程度;对投资者而言,ESG理念可以发现更好的项目,利于基金的管理和风险的规避。

二、IIGF分析:绿色金融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展望

绿色金融的是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金融工具,针对当前环保产业规范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融资贵等痛点,绿色金融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式。

(一)科创板政策倾斜节能环保,股权融资利好行业长远发展

根据2019年3月上交所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上市推荐指引》,节能环保领域是保荐机构重点推荐的七大领域之一。科创板作为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试验田”,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一环。环保企业中不乏具备独立自主创新技术的民营企业,与国企和央企相比,资金实力和政府资源实力相对较弱,但由于缺乏信用背书,受金融去杠杆的影响较大,银行信贷收紧过程中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凸显。科创板政策对节能环保领域的倾斜,为具备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环保企业提供了股权融资的良好平台。

科创板的上市条件更加包容,使具备独立技术的环保企业获得与大企业相对平等的融资机会,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得到提升。此外,科创板对投资者资质有着较高要求。成熟、理性投资者以及机构投资者比例的增长,有利于市场短期投机行为到长期投资行为的转变,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使得资本真正地投资“未来”。

(二)绿色债券具有较为明显的募资成本优势和期限匹配优势,解决环保企业资金需求

2017年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各行业的重点工作,金融去杠杆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具体包括严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规范PPP项目的发展,银行对环保企业的贷款愈加谨慎,环保企业,尤其以工程项目为主的重资产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得以凸显。

一直以来,银行贷款是环保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在风险偏好降低、融资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开拓新的融资渠道显得十分必要,而绿色债券是绿色贷款外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绿色债券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期限错配的问题,一般来说,银行负债端的期限只有6个月左右,但是绿色债券相对期限较长,5年、10年期的中长期债券相对比较常见,期限错配的问题会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除此之外,绿色金融创新试验区积极探索与环保工程项目周期更加匹配的债券期限,2019年6月,首单绿色市政专项债“19江西14”发行,债券期限达到30年,缓解地方政府还款压力的同时,实现了环保工程项目与债券期限的较好匹配。

绿色债券比普通债券具有明显的发行成本优势,有效解决环保企业融资贵的问题。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的研究显示,2017年发行的103只贴标绿色债券中共有20只存在符合条件的可比债券,且与可比债券相比绿色债券均具有融资成本优势,成本优势位于5~120bp之间[1]。

除此之外,各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为绿色债券开拓了获得性较强的优惠政策。如开设专门的绿色债券审批通道,比传统债券审批相比速度较快;对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放宽对资产负债率和募集资金用途的限制等。

(三)PPP规范化遏制了环保企业加杠杆盲目扩张的趋势,利好环保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5-2017年,PPP模式的普及导致环保企业通过加杠杆的方式疯狂扩张,一时间受到资本的追捧。但与此同时,工程类环保项目密集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被迅速放大,环保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隐患愈加凸显。2017年以来,规范PPP发展政策文件接踵而至,“明股实债”等加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行为被严令禁止,不符合规定的PPP项目被清理出库,环保企业发展回归理性。

PPP理念的普及空前放大了环保市场空间,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资本市场越来越多了解到环保产业可能带来的市场空间,同时吸引了大型央企、国企的进入,加速了行业优势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和跨领域企业的整合。我们同时应当认识到,PPP规范发展并不等同于禁止,更多的是解决PPP扩张时留下的隐患,规范了环保产业向着更加健康稳健的方向发展,一方面,给进入环保行业的狂热投资者降温,使其恢复理性,留下与环保项目长期性、低收益率的性质更加匹配的投资者,另一方面,由于环保项目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公益性,行业发展需匹配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循序渐进进行。

(编辑:Nicola)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