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人物

旗下栏目:

唐芳林、王梦君等: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2)

来源: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 作者:唐芳林、王梦君等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5-27 11:09:24

3.正确把握改革的导向和现实需求

3.1坚持经验导向,在继承中发展

我国60多年自然保护地建设成绩巨大,留下了珍贵的自然遗产,积累了宝贵的建设和管理经验。自从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过60余年的努力,我国目前已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海洋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达11800个,还有近5万个自然保护小区,大约覆盖了我国陆域面积的18%、领海的4.6%。其中,陆域自然保护区面积就达到147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面积的15%,它保护了我国陆地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格局,使我国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独特的自然遗产得以保存,在保存自然本底、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保护地类型,构建了完整的管理体系和优秀的人才队伍。这些保护的成果、培养的人才、积累的经验,都为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必须继承、发扬和光大。

3.2坚持问题导向,提出解决方案

我国的自然保护地大多由部门主导、地方自下而上申报而建立,其产生过程中没有经过系统的整体规划,囿于地方分割、部门分治的现实,顶层设计不完善、空间布局不合理、分类体系不科学、管理体制不顺畅、法律法规不健全、产权责任不清晰等原因,导致我国自然保护地存在定位模糊、多头设置、交叉重叠、边界不清、区划不合理、权责不明、人地冲突严重等问题,出现空间分割、生态系统破碎化现象。此外,自然保护地只形成了数量上的集合,完整性和联通性不够,尚未形成整体高效、有机联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管理的有效性降低,影响了保护效能的发挥,自然保护地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很脆弱。解决这些“沉疴顽疾”,迫切需要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通过梳理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3.3坚持目标导向,立足千年大计

自然保护地至关重要,它是几乎所有国家和国际保护战略的基础。设立自然保护地是为了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为物种生存提供庇护所,保存自然基线,并维护正常的生态过程。除了保护优先,自然保护地也有多重目的,包括科学研究、保护荒野地、保存物种和遗传多样性、维持环境服务、保持特殊自然和文化特征、提供教育、旅游和娱乐机会、持续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内的资源、维持文化和传统特征等。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实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基础,在整个国土空间大格局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站在国家整体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谋篇布局。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自然遗产、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3.4坚持改革导向,创新体制机制

长期以来,自然保护地管理上交叉重叠、政策标准不一,重复建设、重复检查、重复执法,甚至出现一些地方和部门“争权、争利、推责”的现象。“九龙治水、七虎镇山”,其结果是,各类自然保护类型长期分属不同部门,保护对象、目标和规范体系多样,形成了“山一块、水一块、林一块、草一块”的地域分割局面,同一块保护地“山头林立、名目繁多”,功能定位不清,尚未形成合理完整的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既存在区域重叠,又出现保护空缺,许多重要生态区域没有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距离“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的目标差距还很大,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月23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因此,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相关改革精神,就要落实中央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相关要求,精准和科学地分类并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创新体制机制。

3.5坚持中国特色,注重国际接轨

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自然保护地建设历史,1864年,美国的约瑟米蒂谷被列入受保护的地区,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的自然保护地。此后,各种自然保护地在全球相继建立起来。迄今为止,根据IUCN世界自然保护地数据库的统计,全球已经设立了包括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在内的22万多个自然保护地,其中陆地类型的就超过20万个,覆盖了全球陆地面积的12%。许多自然保护先进国家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因此,要对接国际,充分吸收国际社会和主要国家在国家公园及各类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尽量少走弯路。同时,在结合中国实际、避免照搬照套的同时,技术上尽量和国际接轨,加强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

4.对自然保护地体制改革路径的思考

4.1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深化改革的核心是以保护自然、服务人民、永续发展为目标,,重建一个“布局合理、分类科学、定位明确、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使我国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同时,提出了“严格保护,世代传承;依法确权,分级管理;生态为民,科学利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中国特色,国际接轨”五条基本原则。

4.2提出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到2020年,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到2025年,健全国家公园体制,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到2035年,自然保护地规模和管理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成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

4.3明确自然保护地功能定位

以管理目标与效能为主线提出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大类的“两园一区”的自然保护地新分类系统,阐述了各类保护地之间的区别与相互联系,从管理强度上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序列。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